唯有投入行動、親身體驗,才能建立人與土地的連結

生態、環境議題眾多,所有NPO與NGO團體均致力於讓新世代認識到環境與生態現況,進而投入行動改善或保護。

「青年 IN 生態」體驗活動盼透過有志學子主動參加一日生態保育行動,深化學生對該保育標的認識,建立情感連結。活動同步連結在地環境保育單位,讓更多生態志工的努力被年輕人看見,搭建跨世代橋樑,為未來生態保育工作培育行動種子。

2023

台灣應用材料支持「青年IN生態」環境教育活動,從 I Care. I Can. 到 I Change! 選出全台127位關注環境污染議題的高中生,

一路從新竹市區的溝圳到鄰近出海口的海灘,帶領同學認識土地、實際付諸行動、貢獻己力。

 「青年 IN 生態」的「第一階段」活動中,透過三場實作體驗,分為「走讀 + 水質檢驗」、「淨灘 + 海廢分類」兩個主題,探究水源和垃圾汙染議題。水質檢驗部分實際走訪可以清楚看出溝圳已遭到汙染,除了混濁之外,還漂浮著油汙、混雜著惡臭,現場測試了酸鹼值、導電度、氨氮以及銅濃度, 雖然沒有測出高汙染,判斷是下過雨水量稀釋了汙水 ,但不代表沒有污染。在專業的解說老師帶領完走讀之後,更有同學驚訝地分享:「原來臺灣每天的家庭廢水污染不亞於工業廢水污染?若改變不了外在環境,就從自身改變做起,小小的一步是改變的一大步。」

淨灘與海廢分類部分,其中南寮漁港淨灘成果最為豐碩,共撿拾了196.39公斤的垃圾,在垃圾數量統計中,寶特瓶數量占了23.36%,將近四分之一。同學們對於使用ICC表詳細記錄垃圾數量、重量以及種類感到相當有成就感,各組更是比賽誰撿的垃圾比較重,形成另類有趣的競賽畫面。同學們回饋道:「沒想到短短一個多小時可以撿到將近兩百公斤的垃圾,看來減少垃圾產生才是治本之道!」

「第二階段」則是自主實踐 + 成果紀錄,同學們回家後從生活中擷取素材,發想出屬於自己的環境保護行動,執行2~3週並紀錄下來,完成對土地的承諾!  作品主題涵蓋多元跨域的面向,從社區互動、生態研究、文化傳承、創新媒材,一直到社會參與,作品形式方面,同學們也展現了不同媒材,從短文創作、影像拍攝、影片製作,各有特色。有同學向全校徵集二手課本,自製海報到各班宣傳,延續課本的生命給下一屆的學弟妹,減少紙本印刷對環境造成的傷害;也有同學進行剩食的循環再生 ,向老一輩請教如何飼養黑水虻,建立生物循環系統,利用黑水虻分解廚餘,再用黑水虻餵雞,雞可以下蛋後供應人類飲食需求,創造零廢棄的永續循環。也有同學在參與水質檢測活動後大受啟發,自主在新竹從池塘、湖泊到水井等七處地方進行考察,水質檢測,做了非常專業而詳盡的研究報告,並製作了google表單向同學徵集意見,讓我們看到同學在不管是在行動力還是媒材工具上的使用,都不容小覷。

後續「青年IN生態」更邀請獲參展資格的學生接受電台採訪,並於IC之音頻道與Podcast上架,延伸影響力。在這次的節目中,新竹高中的彭宇浩同學將帶領大家進入新竹在地多元水域,進行【推廣水域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發展】。磐石高中的石啟祐同學則以【植栽淨化社區空氣】為主題,將綠意擴散到社區住宅每個角落。而新竹高工的傅騰陞與鄭壬軒同學,將透過【鹹『餘』翻身-黑水虻養殖計畫】,展現環保與創新的結合。楊梅高中的李依嫻同學則帶來【自製柚子皮清潔液】,讓我們看見環保不僅是一種行動,更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。孫瑜婕同學將為大家解決太多參考書的困擾,到各班演講宣傳自己發起的【回收書再利用計畫】。中科實中的廖睿恩同學透過【市場減塑記錄】,腳踏實地的引領我們探討減塑之道。新竹高中的林孟羲同學更透過【海王子尋水記】,以創新的方式推廣大家多多帶水壺。

「青年IN生態」很開心有這麼多優秀的同學共襄盛舉,希望這127位種子都能帶著次參與活動與自主實踐的感動,延續環境保護的精神,除了影響自身也影響他人, 台灣應用材料也會繼續支持公益性活動,培育下一代,啟動學生的自發性,增加社會的互動,一起為地球環境創造共好。